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9-05-20 10:04   

  源起: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国际博物馆日”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一直承载着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功能。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2)

  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博物馆里除了“吸睛”的物质遗产外,还有日益活跃与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博物馆日”前夕,5月12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梦想书坊,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创沙龙,主题为“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来自非遗各界的传承人、推广人、设计师、专家学者以及非遗爱好者共同探讨非遗的时尚化、品牌化、场景化,思考如何通过非遗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丰富多元的美好生活需求。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3)

  此次非遗文创沙龙在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中国传媒大学梦想书坊举办,希望古老的非遗可以插上梦想的翅膀在全球经济下行的今天可以逆风飞扬。致力于从现代审美出发,再造传统技艺,让非遗及相关场景重回人们的美好生活。

  分享:非遗的文创实践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4)

  出席本次非遗文创沙龙的传承人、推广人、设计师、专家学者以及非遗爱好者立足各自领域,分别从非遗与扶贫、非遗与社会教育、非遗品牌推广等视角,分享了各自关于非遗发展的独到见解:

  01

  殷丽莉:非遗的品牌化发展

  及“非遗+”的跨界赋能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5)

  融今文化创始人CEO、首创非遗与设计学院专家

  殷老师通过简洁的分享了自己非遗品牌化的建立过程,依据自身长期从事非遗行业以来非遗产业化的实践,提出研究非遗品牌化的重要意义,强调探讨非遗和非遗品牌化的关系。从历史溯源非遗的品牌化,通过品牌价值视角,探讨分析非遗品牌化,她认为非遗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怎么实现非遗的品牌化。

  02

  李跃:挖掘非遗作品背后的文化资源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6)

  首创非遗发展平台负责人

  李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了苗绣的故事和苗绣花样的内涵,分享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提出非遗不仅仅是手工技艺的展现,还包括更多文化元素的挖掘,苗绣即是通过讲述湘西“赶秋”起源以及苗族相亲节日的文化内涵,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审美所能带来的愉悦体验。对于非遗文创,他认为,市场上的很多文创产品没有完全市场化,首创非遗发展平台做的就是把非遗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行设计研发、推广、销售,打通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赋予非遗IP价值、赋予传承人经济价值。目前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的文化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和推广,亟需把非遗的文化积淀传达给消费者。

  03

  成昊:苗族蜡染创新表达,

  实现传统和时尚完美结合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7)

  著名服装设计师

  成昊先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服装作品,现场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在服装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的历程,成昊作品追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设计特点是传统图腾和蜡染技艺+新型服装材料+时尚设计,将民族文化与情感融于服饰表达。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8)

  “蝴蝶妈妈”作品展示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9)

  “锦鸡”作品展示

  成昊先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服装作品,现场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在服装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的历程,成昊作品追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设计特点是传统图腾和蜡染技艺+新型服装材料+时尚设计,将民族文化与情感融于服饰表达。

  04

  李媛媛:仿佛若有光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0)

  非遗策展人、非遗经纪人、“传plus”平台发起人

  李媛媛作为非遗新生代传承人,为了追求理想,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毕业后即转身承担起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使命。沙龙上李媛媛通过分享自己首倡并与众多传承人二代联袂发起的“传plus”平台以及“仿佛若有光” 沉浸式非遗光影艺术展,分享了自己寻找光的历程。策划展览“仿佛若有光”,灵感来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1)

  新生代传承人二代多数都有着海外留学和高等教育的背景,他们在国内外大都市浸染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子,有着广阔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有着独到的想法和理解。他们在对比中开始思考和研究家族性非遗的脉络和特色,并将用更丰富的文化背景激活非遗的当代魅力,他们注定会给非遗带来更多时尚的内容。打造全国非遗传承人第二代聚合的“传plus”平台,融合跨界、回归审美、走进生活,重新焕发非遗传人的文化精神与使命。

  05

  陈信:结绳记,专注于一个点,只做绳子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2)

  北京结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陈信分享了作为家族非遗技艺传承者,打造“结绳记”非遗手艺品牌的历程,介绍了通过跨界思维开拓“结绳记”品牌的合作之路,选择走向“设计美观、品牌融合”的创新非遗传承、发展之路。聚焦手艺人的现状——以生存为重点,着重转化,把元素转化为价值,和珠宝品牌合作、和贫困户对接,始终不忘手艺人的初心,体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逐渐使“结绳记”品牌走向国际化、时尚化。

  06

  张玉彪:从创新视角看待非遗

  传承人的使命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3)

  烙画非遗第三代传承人、

  北京中传品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

  张玉彪分享了作为烙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他在大学期间将烙画技艺进行创新发展探索烙画非遗产业化研发创业。他分享了自己对非遗传承人的理解,他认为烙画作为传统的技艺,要不断更新题材,甚至是对烙画进行材质突破,突出自己作品的特点,创新技艺、创作思路,进行烙画的创新传承。同时将烙画这一传统技艺推广到更广阔的国内、国际舞台,与教育、宣传、党建等各类项目连接,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播与普及。

  07

  隋欣:苏绣的新生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4)

  北京瑞玺艺术品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国设计权利榜提名专家

  隋欣分享了苏绣这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创作审美上的转化,介绍了她在传统技艺苏绣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一系列创新研究,隋欣自主研发设计苏绣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成衣以及刺绣作品,通过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将非遗技艺嫁接现代时尚。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5)

  08

  张汀:恭王府与非遗的跨界结合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6)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联部主任

  张汀通过介绍打造恭王府IP,开展动态展演项目、跨界合作等项目,探讨了恭王府博物馆通过与非遗的跨界结合,链接“非遗+扶贫”,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双效统一。张汀还分享了非遗产品的定位策略:通过高端订制体现非遗本来的审美意蕴,打造非遗高端品牌,拓宽市场进行推广,再进行市场细分,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产品再次创新、销售。

  09

  聂锦荣:对连环画的热爱、

  对非遗的坚守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7)

  北京锦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

  首都文化产业协会会员、首都版权联盟成员

  中国传统连环画是针对儿童市场的文化产品,通过非遗介质,向儿童传播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聂锦荣分享了精品非遗连环画产品在国外销售的案例,展现非遗走向寻常百姓家、大众普及非遗的使命感。连环画通过非遗的包装、制作方式,力图通过非遗连环画产品实现经典传统故事的有效传播。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8)

  10

  叶敏敏:耘艺校园——非遗教育及文创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19)

  “耘艺校园,半亩棉田”项目策划人

  叶敏敏围绕“耘艺——城·乡”计划”做了解读,她分享到: “耘”——自然,耕耘(棉花、染料等自然作物种植),“艺”——人文,手艺(织、染、缝、绣、编等传统非遗手工艺),“耘艺”可以“兴城”,通过“耘艺校园”“耘艺社区”计划带动城市种植技艺在校园与社区进行体验与分享;通过“耘艺”可以“助乡”,通过“耘艺乡村”计划带动美丽乡村。从这些方面进行“耘艺校园,半亩棉田”项目的实施,实现“农业+文创”“自然+人文”“大学+小学”“党建+团建”“城市+乡村”。叶敏敏介绍了其团队在非遗教育和文创上的实践,以及这些非遗教育和文创产生的一些列社会良好反映,对未来的非遗教育走进校园、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20)

  远望:非遗,文化DNA

  非遗应与同时代的所有人同向而行

  搭建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与纽带

  构建传统与时尚的有效链接

  ▲▲▲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21)

  卜希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传媒大学公共文化

  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国人的文化DNA;随着漫长年代时间的累积,或许蒙上了灰尘,略显陈旧,稍与时代脱节,但今天我们以文创的方式赋予非遗一张年轻的面庞,必将让非遗重新绽放光芒。正如传媒大学校友任长箴在其导演电影《生活万岁》中所诠释的主题“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愿每个人虽然走过遥远的人生路,终会见到自己心中的微光。非遗不应停留于技艺的传承,更应注意与同时代的所有人同行而行,搭建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与纽带,构建传统与时尚的有效链接。衷心希望每一代中国人都可以在美好生活的旅行中,通过非遗的光芒引领,公平地发现、分享、体验、表达、感知到中国文化之美。感谢在场各位嘉宾的分享与参与,大家通过交流彼此收获很多,衷心希望各位非遗人有更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继续探讨非遗的创新发展、协作共赢。

博物馆日|透过非遗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图22)

  传承是非遗的首要任务,品牌是非遗持续发展的保障,时尚是非遗走进生活的路径。非遗仿佛是一束光,让我们快速的奔向未来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博物馆做为非遗的重要展示与传播平台,必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值此“国际博物馆日”,通过分享首届非遗文创沙龙的精彩观点,助力中国非遗人有效连接与协同共创,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化”的路径与方法。

  衷心祝愿:非遗,与我们的美好生活同在。

 

  活动主持:王铭钰

  非遗模特:陈卓 闫璐

  传播支持:@微博非遗 罗江浇

  活动协调:刘洋

  摄影:段佳坤 王潇 戴燕山

  直播:王嘉梁

  撰文:李雯雯

  责编:梁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Duty Editor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