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山下巴河水,一潭秋水照斜阳。陈策楼上炊烟起,游子千里思故乡……”
12月12日晚,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排练,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黄梅戏歌谣伴唱声将如约在湖北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响起,第十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惠民展演重头戏、再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光辉形象的大型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将在这里举行首场公演。
陈潭秋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黄冈人,1943年在新疆牺牲。《铸魂天山》以源自黄冈市黄梅县采茶歌的地方剧种——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截取陈潭秋1939年至1943年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的战斗场景,回顾陈潭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集中展现他忠贞不渝、血洒天山的革命气节和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剧照
陈潭秋故居
湖北黄冈艺术学校
一大代表陈潭秋:
血沃天山的黄冈英杰
在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有一座苍松翠柏掩映的院子——陈潭秋故居。1896年1月4日,陈潭秋诞生在这里。
陈潭秋故居始建于清代,是陈潭秋青少年时期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1909年至1927年成为鄂东革命策源地,1927年冬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79年在原址按原貌部分修复,李先念同志为故居题名,后经不断修复扩建,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走进陈潭秋故居,青瓦黛墙,木柱石础,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鄂东院落式民居建筑风格。庭院周围绿树成荫,竹影摇曳,房前池水如碧,波光潋滟。
故居东侧的广场上,矗立着陈潭秋烈士的铜像和反映陈潭秋一生重要足迹的浮雕。驻足观望,陈潭秋身着西服,右手挽搭风衣,眺望远方,大步前行。浮雕上层峦叠嶂,祥云滚滚,水波浩渺,气势恢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陈潭秋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中过举人,是当地名流。陈潭秋兄妹10人,他排行第七。1904年,陈潭秋入私塾读书,后入县立黄州高小学堂。陈潭秋12岁时,曾和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五哥陈树三在陈策楼上观景,陈树三有感而发:“陈策楼前谁陈策?”陈潭秋遥望对面的独尊山脱口应答:“独尊山上我独尊。”小小年纪聪明睿智、气度不凡。
1911年,陈潭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潭秋与恽代英、林育南积极组织武汉学生联合会,领导罢课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并结识了两位中共创始人董必武、李汉俊,开始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1919年8月,陈潭秋任《大汉报》《汉口新闻报》记者。1920年初,陈潭秋到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兼任英语教员,开始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秋天,陈潭秋与董必武、包惠僧等人发起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与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张浩)等,在家乡回龙山八斗湾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早期组织“共存社”。1921年6月,陈潭秋与董必武被推选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载入党的光辉史册。
1923年2月,陈潭秋在汉口组织发动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烈士林祥谦正是在他指引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陈潭秋先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湖北省委组织部主任、江西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书记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1927年4月,陈潭秋在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0年6月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12月7日,陈潭秋在哈尔滨被捕,1932年7月经组织营救出狱。
1933年初夏,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月,任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在反“围剿”中保证了部队供给。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在一次突围中被子弹打中右耳,伤痕成为他“最光荣的勋章”。
1935年8月,陈潭秋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1939年5月奉命回国,从延安选派去新疆,化名徐杰,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
1942年夏,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党中央指示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并将陈潭秋列入第一批撤离名单,陈潭秋则将自己列入最后一批:“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次年9月27日与毛泽民、林基路等被秘密杀害,长眠于天山脚下,时年47岁。
由于消息隔绝,在1945年6月9日中共七大上,陈潭秋仍被选为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共产党人的凶手纷纷落网。陈潭秋的遗骨被安葬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烈士陵园,墓碑由他的革命引路人董必武亲笔题写“陈潭秋烈士之墓”。
2009年,陈潭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陈潭秋,名澄,字云先,号潭秋,他的经历像他的名字一样“深潭逢秋,清澈见底”,鲜明地体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彰显出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
联合打造的艺术精品
“峰仞石坚,亘古荒原。苍凉戈壁,狂沙怒卷。志士弘毅,凛冽浩然。马革裹尸,铸魂天山。”
陈潭秋出生之地——湖北黄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近现代革命史上涌现了董必武、李先念、林育英(张浩)、林育南、闻一多、李四光等杰出人物。为缔造新中国,黄冈先后有44万英雄儿女英勇牺牲,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陈潭秋全家20余人,先后有8人参加了革命,其中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湖北黄冈艺术学校牵头创作,湖北黄冈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黄州小梅花黄梅戏剧团联合打造大型现代黄梅戏《铸魂天山》,还原那段真实的历史,告慰烈士的英名。
《铸魂天山》出品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一级演员、湖北黄冈艺术学校校长张安岚认为,本次创作,从建党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中理解红色文化基因的价值与意义,是对当代人的一次深刻教育和对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
抗战时期新疆局势非常特殊,新疆各族人民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经过长年的艰苦斗争,开辟出一个抗日大后方,中共和共产国际在这里建立了国际通道,“新疆王”盛世才作为军阀,周旋于苏共、中共、国民党三方之间。
盛世才曾于1924年、1934年、1937年3次向中共提出入党要求,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中共中央将他的要求报告了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未予同意,盛世才的入党愿望没有实现。但中共中央对作为苏共党员的盛世才要求派中共党员到新疆工作的请求予以支持,盛世才也在苏联的推动下,欢迎西路军左支队余部进入新疆成立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
应盛世才的邀请,中共中央于1938年、1939年陆续派出一些优秀党员和有业务专长的同志到新疆工作,并派出有丰富组织工作和斗争经验的陈潭秋任驻疆代表。
《铸魂天山》编剧、国家一级编剧熊文祥介绍,该剧用线性的叙事手法,讲述陈潭秋团结新疆人民开展捐资支援抗战、主持“新兵营”训练、维护统一战线、护送“新兵营”回延安、与反动军阀盛世才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及被捕后坚贞不屈、血洒天山的悲壮故事。
曾经有着14年组织部工作经历的《铸魂天山》青年编剧陈金枝认为,第一次将陈潭秋的英雄事迹搬上戏曲舞台,讴歌以陈潭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深挚革命情怀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品格,是黄冈的一件大事,更是党史教育的重要一笔。“陈潭秋曾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我是和陈潭秋有家族渊源的陈家后代,又是组工干部,宣传他的革命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深感使命和责任重大。”陈金枝说,“作为家乡人,这也是迎接英雄魂归故里。”
黄梅戏擅长于小生、小旦、民俗、地域风情的表现,能不能表现宏大的主题?《铸魂天山》导演兼编剧、国家一级导演郭小男坦言,在艺术创作上,成功处理细小与宏大、民俗与史诗、剧种特色与重大历史题材的碰撞与对接,无疑是一次破冰之举。
“《铸魂天山》比以往的黄梅戏更厚重。” 郭小男说,要表现历史厚度和人物的精神承载,离不开演员的肌体、声腔、手眼身法步,“剧组人员不断感悟、触摸剧中人物,努力向剧中人物转换,让观众看到历史人物,很好地完成了作品的构建。”
在舞台表现上,由于剧情发生在新疆,《铸魂天山》融合了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器乐等元素,邀请5位新疆乐手参加演出,努力将剧情的地域特征、年代感与人物命运同频共振。“因而看上去很像一部歌剧和音乐剧,且有宏大叙事的品相。”郭小男说。
在整体风格上,《铸魂天山》将写意诗化的戏曲意境、视听灵动的电影时空与现实主义的人物雕刻相结合,将黄梅戏的清新隽永与本剧应有的浑厚悠远相融会。郭小男称,这是一次挑战,是从黄梅戏的“小我”到黄梅戏的“大我”、再到戏剧的“大我”的一次突围。
为了把陈潭秋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在戏曲舞台上,湖北黄冈艺术学校还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尧、一级编剧沈虹光担任艺术(文学)顾问,一级作曲徐志远担任作曲,知名黄梅戏主胡演奏家李万昌担任主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威、马路、彭丁煌担任舞美、灯光、服装设计,一级造型师艾淑云担任造型设计,邀请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二级演员王刚、一级演员谢思琴和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辉分别饰演陈潭秋、王韵雪、盛世才等主要人物,组成强大的创演阵容。
湖北黄冈艺术学校:
艺术人才培养新摇篮
巍巍大别山,英雄万万千。
湖北黄冈艺术学校将舞台艺术与红色故事有机结合,用文艺作品激荡红色血脉,在激起观众共鸣的同时,也让观众在精神上接受洗礼。
湖北黄冈艺术学校创建于1984年,是为落实湖北省委关于“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部署而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湖北省传承发展黄梅戏的重要配套项目、重要基础工程和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30多年来,学校先后成建制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黄冈市各县(市、区)和湖北宜昌、黄石、恩施等市州文艺院团培养了一批黄梅戏、楚剧、采茶戏、南剧等戏曲艺术人才,以及近万名音乐、舞蹈、美术、群文、歌舞、艺术教育、艺术公关等各类艺术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紧紧围绕提升黄梅戏在全国的影响力、努力建成戏曲强省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办学职能作用,办学成效显著提升。
“立足黄冈、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校团合作,创新育人模式,是湖北黄冈艺术学校的办学特色。”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段晶介绍,近年来,湖北黄冈艺术学校原创剧目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2017年8月,学校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推出大型原创现代黄梅戏《槐花谣》,以鄂豫皖苏区时期的革命历史与生活为背景,以槐花和红军战士春牛的生死恋情为主线,反映大别山老区人民对革命作出的重大牺牲、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该剧参加中国戏曲教育联盟第三届年会暨全国戏曲教育成果展演、狮城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暨狮城戏曲荟萃、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湖北省优秀剧目北京行、湖北艺术节、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荆楚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演出活动,受到广泛赞誉。
2020年8月,学校再度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推出大型原创抗疫题材黄梅戏《疫·春》,以黄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山东、湖南两省医护人员驰援黄冈、同黄冈人民共同战疫的战斗生活为背景,塑造援黄医护人员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展现老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该剧今年入选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第四届湖北艺术节,获得楚天文华奖提名奖,并在全省展演。
今年5月,学校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联合推出大型主旋律南剧《本色》,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种南剧为表现形式,集中展示深藏功名60年的老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公仆本色,全景式还原张富清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的可贵事迹。
“为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学校组织创作《铸魂天山》和《本色》两台大戏,体现了戏曲大市的担当和作为。”张安岚说,每次合作排戏,湖北黄冈艺术学校都有数十名师生参加演出,老师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学生增加了锻炼的机会。
“黄冈老区有着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血脉,更笃定了‘我们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张安岚表示,湖北黄冈艺术学校将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办学层次,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努力打造艺术人才培养新摇篮。
(作者:李青松、黄志祥、张 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