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贻象
李征壕与《蛙声》
青弘这部诗画集子的形式是独特的。
我是在作为温州市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评审专家时,认识青弘的。我知道她出身专业美术,做传统工艺美术,不知道她还写诗,况且还能够跨界,这就具备了一种难得的艺术经验整合和审美意象融合的素质,令人关注和惊讶。况且,她还把造型揉进了抒情,把诗写成了造型的内涵。
作为青年瓯塑艺术家的创作,她是自带造型艺术和传统文化基因流量的。“诗中有画”或者“画中有诗”,对沉浸于山水意境的温州人来说,既是常识,也是真切的体味,更是不断实践的个性化的尝试。她让诗歌的文字和绘画的语言对位式陈列,形成了阅读时的些微张力,和共享感觉的拓展。尤其是她个人很珍视的手抄录诗篇,珍视的原因一定很多,比如原初,比如成长,但最主要的可能是:一个六岁的小同学李征壕,稚嫩,集锦,童趣,可爱,在成人世界用起来更真诚,以诗歌的名义自然流露。超越了绘本和插图的一般类型价值。
青弘倾注的情感是饱满的,充满了对瓯江山水的深情厚意。
我们都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写诗是奢侈的,因为诗歌几乎无关名利。但诗写作的冲动对某些人来说,又是不可遏制的激情,因为生活像瀑布倾泻时,需要诗歌的小碗接出漫天水花。青弘的瀑布是悠久厚重的温州文化基因,青弘的水花是温州的地理文化记忆。瓯柑、永嘉场、南塘、雁荡、梅雨潭、瓯瓷、大罗山等等,乃至神话般的“瓯居海中”,均在诗中倾覆强烈的地方风物感。抒情性描述中,具有了存在感,是我们山水诗文化的延续和承接。
青弘在诗中留下的情感痕迹不在意宏大,而是书写自我内在思想,试图由内而外去打破这个世界。“山是君山,水是君水”(《自家丘壑最多情》),即使感悟到的是朴素的山水君子人格化意识,也愿意写出来。“瓯窑的心事,向人世娓娓诉说。点点雀斑,承载了过往桑田沧海的时光”,“雀斑点点,谁怜俦辈凋零 襟怀冷。窑火灼灼 ,燃烧岁月任更迭,薄薄的釉彩,将朝暮深深锁……”(《瓷器上的雀斑》),面对窑火的偶然和瑕疵,她也愿意用浓郁的乡情去修补。
青弘表达的审美意象是肆意的,有细腻的家乡与成长意象的叠加。
她自况是“一颗悄悄成长的女儿心”,我很认同。女性,艺术,传统,纯真,种种元素组合,更有生命本真的体味和享受。“蓬勃的柑枝,供我无拘野性地放肆。那是童年的记忆。那是少小的歌诗。”(《爸爸的瓯柑园》)中的童年记忆,“一个崭新的时代 ,要用生命来祭祀,用血汗和灵魂求得补偿。”(《瓯居海中的少年》)中的少年豪情,“奇花异草,浮动着生命的脉动,冰心皓皓。她,低头,向光明自由的远方祈祷。”(《雁荡,花开》)中的自然萌动,看似意象朴实,一旦叠加,就有了执着和蕴籍。
诗人艾青写花,“小小的蓝花,是山野的微笑,寂寞又深情”,青弘写心目中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激发热爱和向往美好生活。与大诗人的抽象、哲理不同,青弘诗与画的抒情对象更具体,她把集子里的文字和绘画,看作是童话心情和呢喃的倾诉。看作是一部描绘温州山水诗画的路和录,显得很实在。我相信,青弘的诗与画会走得更远,毕竟诗情继续澎湃着,毕竟《梅雨潭的绿变得蓝了》,“更显的郁郁葱葱,润了谁的诗魂?”(作者系温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温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蛙声》封面
附:诗文集《蛙声》暨作者简介
诗文集《蛙声》由青年诗人、温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温州市“龙湾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青弘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
《蛙声》主要是围绕着“瓯江山水诗路”展开。这些诗文,讴歌家乡的风物、人文,状写浓浓的乡愁与深深的乡恋。这本“小众”的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温州文化、迷恋温州山水、深入温州人文,看到一个别样的“温州山水诗路”,也可以窥见一个当代温州心灵的青春印痕。
《蛙声》装帧体现了视觉、听觉和诗歌文本的深层互动“ 通过一本书展现了诗意文本所需要的艺术整体性。”国内文化界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批评家纷纷撰写了评论文章,对这本别致的诗集赞许有加。
青弘,李一了,瓯塑非遗项目传承人、诗人、青年艺术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民俗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行走在公益推广非遗之路,系温州二中瓯塑社开创者;2019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国家级非遗“瓯塑”第一本教科书《瓯塑基础教程》;2020年撰写《瓯塑》校本课程;2021年,应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之邀,撰写《瓯塑》体验手册。先后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2018年龙湾博物馆举行青弘“瓯器”展,编辑发行《青弘瓯器说》;2019年瑞安博物馆举行青弘“重塑”展,编辑发行《一人归》;2021年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建党一百周年庆 青弘艺术展”,出版《蛙声》诗文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曾多次追踪专题采访。
书籍购买链接(请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