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诚
温州,近些年一直以改革开放弄潮者形象,名扬天下。而其历史之深远,人文之底蕴,同样令人肃然。青弘老师,在商学院的课堂上相识,她曾是茅理翔先生的门中弟子,早年受过战略思维集训。她骨子里喜爱文学与艺术,随着交流的深入,发现其娇弱的外表下,蕴含着巨大能量和厚重担当。见其与李征壕小同学共同完成的诗、书、画合璧之新作,深有触动,有感而发。
白石老人对自己一生成就,有个总结: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
为何诗排第一,而不是因之得名的画?人为何而写诗?今人似已模糊不清。诗,不在排遣情绪,不在文字游戏,而在“言志”。此志未必是可见的某个目标,更不是私欲和贪念,而是生命之大本,天地之正道。所以,才有夫子《论语》之“志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者,道之华也。志不立,道不明者,无以游艺。才有白石老人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当下世风,艺术理论语境,大都源于西方,审判尺度已经工具化、形式化、标准化。机械套路造成的机心,对人之性灵损伤是致命的。久而久之,我们被损伤于无形,已经习惯并不觉得是损伤,海德格尔说:“人已贫乏到不知道自己贫乏的地步。”当下艺术创作和教育,最需突破的瓶颈,是摆脱污染、自洁反省的能力。
夫子以“六艺设教”。何为六艺?六艺囊括世间三百六十行。我们这个土地上的祖先,李白杜甫、颜真卿王羲之、吴道子顾恺之……并不把诗书画当额外的“艺术”。但是现在,艺被抽离出来,变得极其狭窄,更下流为一种技能。更有甚者,以此为名,而无所不用其极地沽名钓誉。今天之艺术,已经被艺术掩埋,艺不再成为载道之艺,不再是灵性的触发,也不再是对人性的滋养。看今天的很多作品,除了评判技法的运用和市场的价格,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生命的律动,觉醒和诚意。
李征壕 “二十四节气”书法作品 七岁
当年,范宽跟李成学画三年,说了一句流传深远的话:“与其师其迹,不如师其人;与其师其人,不如师其心;与其师其心,不如师造化。”
造化钟神秀。它构成一个大的次第顺序。从无到有,天地委形,我们都是造化之一部分。诗、书、画,正是用文字、用笔墨,用色彩,用种种可见,表那背后不可见的所在。它可以是个技术活,但终究要在灵台上见光明。
在青弘老师的诗、画创作中,在李征壕小同学的字迹中,我们能看到对自然万物的敬惜,对世间温情的热爱,对人性身心的坦诚。正因如此,粲然、灵动、率真之气,跃然纸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关名利,不计得失,以艺证道,以事应心,庶几就在正道之上。
诗、书、画,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作者系知名学者、企业管理导师)
《蛙声》封面
附:诗文集《蛙声》暨作者简介
诗文集《蛙声》由青年诗人、温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温州市“龙湾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青弘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
《蛙声》主要是围绕着“瓯江山水诗路”展开。这些诗文,讴歌家乡的风物、人文,状写浓浓的乡愁与深深的乡恋。这本“小众”的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温州文化、迷恋温州山水、深入温州人文,看到一个别样的“温州山水诗路”,也可以窥见一个当代温州心灵的青春印痕。
《蛙声》装帧体现了视觉、听觉和诗歌文本的深层互动“ 通过一本书展现了诗意文本所需要的艺术整体性。”国内文化界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批评家纷纷撰写了评论文章,对这本别致的诗集赞许有加。
青弘,李一了,瓯塑非遗项目传承人、诗人、青年艺术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民俗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行走在公益推广非遗之路,系温州二中瓯塑社开创者;2019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国家级非遗“瓯塑”第一本教科书《瓯塑基础教程》;2020年撰写《瓯塑》校本课程;2021年,应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之邀,撰写《瓯塑》体验手册。先后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2018年龙湾博物馆举行青弘“瓯器”展,编辑发行《青弘瓯器说》;2019年瑞安博物馆举行青弘“重塑”展,编辑发行《一人归》;2021年北京民俗博物馆举行“建党一百周年庆 青弘艺术展”,出版《蛙声》诗文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曾多次追踪专题采访。
书籍购买链接(请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