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2-10-16 13: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着新的活力、绽放出新的光彩。十年间,东城区的非遗保护工作也实践着从保护传承到创新发展的进阶之路,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1)

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东城非遗人的坚守与付出,东城区非遗事业的蓬勃发展,是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非遗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等群体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非遗传承人代表身体力行的展现着“传承有力量”;非遗工作者、专家学者代表努力实践着“保护有温度”;以非遗传二代、传三代为代表的非遗新生代,基因中笃定着“青年有担当”。

陈娴颖:非遗历久弥新,文脉绵延不绝!

作为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管理系副主任的陈娴颖对于东城着力打造“非遗之城”的发展理念,有着自己的专业性解读。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2)

她说:“东城作为一座满载我们民族记忆、文脉深远的老城区,又承载着首都核心功能区的重要职能,需要做好中华文化对内传播和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以展示一个即充满现代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首都形象和文化自信。“非遗正当时,青春风华茂”,非遗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链接古今的渠道,东城通过打造“非遗之城”,讲好东城故事,绘制特色首都图景,能更好的发挥文化创新示范作用,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涵养传统文化生态,能更好的塑造东城“崇文争先”的文化领航区形象。”

钟连盛:融入时代精神,让非遗世代薪火永传!

今年60岁的钟连盛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从15岁进入北京市珐琅厂学徒至今,45年的时间里钟连盛觉得非遗在一步步地深入民心,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而是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历史,非遗的内涵与精神才是薪火永传的根基。所以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如今的创作不是简单的做一个器物,而是融入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借助非遗工艺的一种新时代艺术追求。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3)

将景泰蓝制作技艺饱满地传承在当下,让世人们来欣赏大国工艺之美、时代生活之貌。钟连盛如今更多的思考是在今后如何发展我们当代人的传承,当代的艺徒们怎么样延续景泰蓝的辉煌,传承人给这项技艺如何留下闪光的东西。只有从工艺及设计理念上,不断去创新去提升,为当代留下艺术精品,才是我们现如今传承人的一个责任跟使命。

胡庆学: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今年48岁的胡庆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智化寺京音乐队队长。在胡庆学看来,非遗的传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胡庆学最初来到智化寺学习京音乐的时候,周围的居民不理解,认为是扰民。但是经过近三十年智化寺京音乐天天奏响,通过开放日、借助新媒体传播,让周围民众和更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欣赏智化寺京音乐,对非遗有了新的认识。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4)

“现在每逢节假日智化寺内,观众络绎不绝,到春节还一票难求呢。”胡庆学骄傲地说。面对传承,他深感重任在肩“虽然我们已经继承了上一代传给我们的39首曲目,但是还有100首失传曲目,等待我们挖掘、整理、复原”。展望未来,胡庆学将和他的同事们一道把失传的古谱复原出来。

张铁成:做玉先做人,非遗传承从我做起!

今年55岁的张铁成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张铁成看来,非遗就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至今张铁成还记得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展示北京玉雕技艺的场景,他展示的是绝活“活链子”,外国元首们纷纷惊叹于中国传统工艺之精湛,“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非常自豪”张铁成说。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5)

面向未来,张铁成认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在原汁原味的把北京玉雕的传统继承下来的同时,坚持守正创新,让非遗具有时代价值。他说:“这不仅要从我们做起,更要从年轻人做起。”

李志刚:非遗活在当下,也要火在当下!

今年59岁的李志刚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漆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李志刚看来,非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属性。“我认为非遗是动态的,不是停止的,非遗需要传承需要创新发展”李志刚说。他认为,非遗的活态体现在它在民众生活中的生命力。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6)

“见人见物见生活”,见人就是有传承;见物,就是要通过技艺的传承而形成的作品;见生活,就是要能融入时代。在传艺过程中,李志刚思考更多的是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一直坚持在浮躁的时代培养年轻人对雕漆这门手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为有传承,非遗才有未来。“我希望,非遗能够活在当下,也火在当下。”李志刚说。

于鸿雁严丝合缝做艺,一丝不苟做人!

今年57岁的于鸿雁是京作硬木家具烫蜡技艺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副会长。现在在北京轻工技师学院里教书。在于鸿雁看来,非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以蜡烫工艺为例,是工匠生产生活当中总结的智慧,一直传承至今。他认为,非遗传承重在对下一代的教育。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7)

他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跟学生们讲,“要严丝合缝做艺,一丝不苟做人”,这也是他在传承中的感悟。面向未来,于鸿雁认为非遗应有“技”(艺)也有(经)“济”。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政府补助,也应该可以自我造血。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直播基地等平台能为传承人创造更多被看见的途径。

殷文:携手共进,谱中华毽文化画卷!

今年59岁的殷文是堂前燕毽子制作技艺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花毽项目)。堂前燕毽代表着北京的毽子文化,至今殷文从事堂前燕毽子的传承已有三十年。在殷文看来,非遗传承要专情、深情,同时也要铭记责任、不忘初心。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8)

提起毽子殷文饱含深情,在她眼中小小毽子就是连接情感、传递友好的使者,在她带着堂前燕毽子飞向世界各处时,毽子带给了她更多尊重、更多跨文化的认同,当斐济小伙亲切的喊她“China妈妈”时,殷文知道“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其实非遗这十年,在将来和以后诸多个十年,我愿意奔走,我愿意去付出,因为幸生中华!”

霍燚:传非遗文化,奏中国声音,树文化自信!

今年37岁的霍燚是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传承人团队负责人、天坛神乐署雅乐团执行团长。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继承于中国传统的雅乐。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和韶乐在明代以前称为雅乐,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正式更名为中和韶乐。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9)

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霍燚眼中,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回顾过去十年,他所做的工作是在推动中和韶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展望未来,霍燚认为要在夯实研究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保护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罗英男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精华!

今年35岁的罗英男是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品牌管理负责人,从事非遗项目保护工作10年。便宜坊集团汇集了众多饮食类非遗项目及老字号——有始创于公元1416年的便宜坊烤鸭店,有始创于公元1738年的都一处烧麦馆,有始创于1785年的壹条龙涮肉,还有天兴居包子,炒肝,锦芳小吃,锦馨豆汁,力力的川菜,以及功德林素菜饭庄等。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10)

传承好、保护好、发扬好这些饮食类非遗和老字号,是罗英男工作的日常。在罗英男眼中,非遗传承更多的是一种责任。通过师带徒、学校教育以及其他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这是我们的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向未来,罗英男希望通过努力形成三种链条——保护链、传承链、产业链。这样可以让非遗能够有效保护、有序传承,并且让非遗资源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多种形式走进到大众视野。

臧沺彧:我眼中的非遗,是能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的!

今年6岁的臧沺彧是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一年级的新生,但从小生活在老北京叫卖世家的她对于非遗有着最为纯真的理解。她说:“我眼中的非遗,是能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的!”伴随着她稚嫩的声音,我们听到了老北京胡同里卖香油和卖熟豆汁的叫卖声。通过跟父亲的学习,她知道了在老北京那个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11)

“爸爸对我很严厉,学习老北京叫卖既要声音洪亮还要会这个会那个,我觉得我的压力很大。”但问到:爸爸对你这么严厉,你还想继续学习叫卖吗?她的回答却是:“我想学,我想多学知识,我爸爸会这个是我爸爸的爷爷传给他的,我爸爸的爷爷就是我的老祖,人们称呼他京城叫卖大王。我希望把它永远传授下去,我不想它在我这断开了。”

胡国伟:将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身为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二级巡视员的中共党员胡国伟,为我们梳理了东城区非遗保护工作这十年来取得的成果。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12)

胡国伟说:“十年来,东城非遗完成了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设置非遗科、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规范了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项目资金的评审流程,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非遗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并发挥效能。十年间,东城非遗大家庭不断壮大并结出累累硕果。区级非遗名录项目由118项增至225项;市级名录项目由52项增至7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由27项增至37项,越来越多的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2014年,中国APEC峰会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到2022年冬奥会,东城非遗首当其冲,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展现给全世界。十年来,东城非遗秉承“崇文争先”理念打造“非遗之城”,深度梳理并整合区域非遗资源,与旅游、金融、教育等行业跨界融合。《非遗智造局》系列短视频、“心手相传”打卡活动等非遗热点频出,以非遗审美为核心所构建的非遗生态渐入佳境。”

东城非遗这十年:传承有力量 保护有温度 青年有担当(图13)

放眼未来,胡国伟指出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将携手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行业内专家学者以及广大非遗爱好者们,坚定文化自信,将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wyq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