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佳山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浓缩着中国式时间观念的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没有在现代化的步伐中逐渐消退,反而愈发成为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继春晚之后,端午、中秋晚会也是央视极为重视和精心打造的主要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尤其是今年央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创造性的以交响乐乐章结构的方式串联起整台晚会,创新性的发展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节日文化形态。
近年来,以国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出圈”,已在悄然间成为了一种文化事实。无论是以央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系统,还是以长短视频网站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媒介,都通过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类晚会、综艺形态也已经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模式和特色。《碧水长歌颂端阳》从序曲到四个乐章,就既最大化地吸收了交响乐的形式美感,又最真切地将《九歌》《九章》《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悠韵的文学意境通过无人机等现代媒介技术予以了立体的视听呈现,同时还最鲜活地展示了龙舟、薅草锣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旺盛的当代生命力。
无疑,今年央视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大型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为广播电视系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的现代媒介表意空间提供了样板参照。与长短视频网站相对灵活的节目形态相比,广播电视系统更应立足自身,发挥自身固有优势,以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高举高打”方式完成对晚会、综艺等类型、模式的沉淀和筛选,逐步为晚会、综艺等综合性艺术形态找到中国式原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不仅如此,《碧水长歌颂端阳》对长江沿线的几近全景式展现,充分说明在经历从综艺到晚会再到实景等舞台艺术的传递和升级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开始深入到文旅融合这一领域的相关命题,不同地域的文旅资源都有可能在这一全新的文化逻辑上被激活和赋能。
端午和春节、清明、中秋等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情感结构和文化认同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汨罗江祭奠屈原这样鲜明的人文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具象的代表之一,根植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人的深层文化认知结构,凝结着所有中华儿女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如今,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形态,被以移动互联网为标识的新的媒介形态所不断更新,也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形态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最为正常的新陈代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当下,更为重要的是能否让海内外更广泛的中华儿女,都参与到这场传统节日文化形态的迭代发展进程中,并创造出具有为未来提供新的文化认同的节日文化内容资源。因为我们自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像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那样,简单地回到过去、回到保守主义的文化价值中去。
总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面向世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是以当代中国精神为指引,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理念,并创造性地转化出新的当代文化内涵,不断地在更高维度完成创新性发展。我们恰恰是要以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心态,从当代走向更为开放的未来,更好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提供新时代的中国经验。(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