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4-11-06 11:44   

秦腔《无字碑》是西安三意社历时6年打磨、精心创排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是一部历史品位、人生品位、文化品位、文学品位俱出彩的秦腔大戏。10月7日至10月10日,该剧在西安开元大剧院精彩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

为了对该剧进行深度打磨提升,塑造成精品剧目,近日,西安三意社特别举办专家研讨会,向业界大咖现场“取经”。研讨会上,主创人员与来自北京、江苏、宁夏、陕西多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梳理把脉《无字碑》的舞台魅力与艺术价值,助力《无字碑》更上层楼。

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图1)

人性挖掘,让“一代女皇”进入生命场域打动观众

“无字碑并不是对自己功业、道德的评无可评,而是对人性深奥深厚神秘的感受和觉悟。武则天最后和平过渡权力,也是大悟的结果。她先是‘无’,最后是‘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认为,《无字碑》具有极大的人性能量和艺术能量,给人辉煌、大气、精彩之感,凸显了秦腔势不可当的特质。

《无字碑》聚焦武则天是妻子,特别是母亲的一面,呈现一位母亲的救赎,着重通过母子之间的冲突打动人心。研讨会上,专家普遍对该剧的内容立意表示充分的肯定,认为编剧罗周巧妙构思、富有才华,让历史风云人物跨越千年,稳稳地落在了人心之间。

戏曲评论家、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王小康表示,从编剧的角度说,选择武则天和三个儿子之间的冲突,写帝业国运和母子情之间的剧烈冲突,这样的选材特别好、特别妙、特别睿智,巧妙地通过武则天与几个人物的冲突,概括了“一代女皇”的一生。

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顾问、一级编剧张弘表示:“《无字碑》中,主创们对武则天内心的开掘,是艺术到达的地方。我认为这个戏应该走得更远,它代表中国文化。”

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图2)

“《无字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写历史事件,但把历史事件提升和辐射进入到生命场域——一切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生,是生命方式的选择,是生命境界的追求。到了这一步,一切历史就活起来了,一切历史也就个性化了,进入感情领域,一切历史也就感人了。”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认为,《无字碑》为传统秦腔蹚出了一条很重要的表述路径,“这种叙事,让我们看得很过瘾,演职人员也演得很过瘾,打开了审美联想的世界。”

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图3)

酣畅淋漓,让秦腔之美深入人心

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肯定了《无字碑》在秦腔展示与传承中的“原汁原味”。“从开场到谢幕,2小时40分的内容,我认认真真看完了。这部戏给了我很大感动和震撼——音乐、唱腔都还原且充分尊重地方戏,让秦腔的本真在舞台上呈现。各个行当出彩,体现了百年老社整体的水平。尤其是主演侯红琴,唱得酣畅淋漓,不管是风格还是情绪,都和剧中人物非常贴合。这部大剧是新戏,但也可以看出剧组上下用情、用力对古老剧种的致敬。”

“这部戏让我眼前一亮,给我带来巨大的艺术冲击力。红琴的唱特别独到,有点中西结合的味道……”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编审赓续华表示,音乐也是该剧成功的重要保障。陕西秦腔的实力,不仅仅表现在演员身上,还在乐队身上。该剧在音乐表达上有特别传统的声腔,也有西洋乐队下秦腔的张扬,具有很现代的一种表现,很好地体现了张曼君的导演艺术。

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图4)

在谈及艺术呈现时,《中国戏剧》主编罗松同样对该剧在演唱、道具应用、意象开拓等方面,进行了褒奖和肯定。“让我惊喜的是,整出戏的念白,已经不是秦腔传统的方式,借鉴了很多体验派话剧的方式,结合得随心所欲。”罗松表示,念白可以在戏曲剧目中作为一种示范,每一句话都富有深意,让人体会到它丰富的内涵。

“历史剧不仅仅是把一个历史片断回放在舞台上,还要有从中挖掘出来思想的光彩。一个作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体现着主创对历史的阐释、对思想性的表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眼中,《无字碑》演出了众人心目中的大唐气象,也通过多行当同台并重的演出,让观众对秦腔之美深入人心,这是秦腔剧种应该有的艺术格局。

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图5)

锻造精品,以新“当家戏”擦亮百年老社品牌

“作为三意社这样的百年剧社,与演员在一起排练和工作时,我常常泪湿眼眶。”该剧导演,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表示,三意社人对传统艺术、对秦腔保持着极大的虔诚,保持着戏曲工作者的严谨,都让她十分感动。

“《无字碑》有大戏气象,有经典气象!”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震表示,这部大戏,将秦声推向了极致,武则天命运的炸裂感和秦腔的炸裂感浑然一体,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现场观众的反响非常强烈,很多掌声爆发得情不自禁。

专家学者梳理把脉,助力秦腔《无字碑》更上层楼(图6)

一部剧目,从初登舞台到成为经典,需要经历千锤百炼。本次研讨会也成为三意社的一场“取经会”。专家学者提出关于人物塑造、舞台节奏、演员表演、艺术深度及部分唱词的提升意见,均被剧组主创认真记录。

“百余年来,三意社在秦腔舞台得以艺术长青,靠的是对艺术的真诚与尊重,靠的是用实力赢得观众口碑。如今,三意社历经6年,历经种种艰辛排出《无字碑》,我们可以说是‘拼了老命’,希望这部戏不仅在陕西好,更要在全国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以深厚百年艺术沉淀,建立秦腔艺术当代审美。”研讨会上,三意社社长侯红琴表示,三意社将认真消化专家与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无字碑》进行深度打磨和提升,让百年老社的自信,在新“当家戏”中持续闪耀。

(责任编辑:龙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