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社火叫“河津社火”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作者:陈晓鹏    发布时间:2025-02-19 16:06   

“不出正月都是年”是晋南地区由来已久的说法,作为过年的气氛组“社火”直接将春节的欢乐值拉满。

有一种社火叫“河津社火”(图1)

  在晋南只有两种社火,一种是河津社火,另一种是其它社火。河津社火2023年的薛仁贵策马扬鞭,2024年的与革命烈士隔空喊话以及2025年的报岁旗让市民在社火中了解历史人物、红色故事和传统文化,拉高了市民观看社火的品味和层次,提升了社火表演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今年是春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津市结合本市特色文化名片十二生肖“报岁旗” ,以10面天干旗、12面地支旗、60甲子纪年旗、60面生肖旗、春夏秋冬四季旗、24节气旗组成的队伍,通过跑旗表演,演绎天地相合、阴阳调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中国传统文化。

有一种社火叫“河津社火”(图2)

  中华母亲河黄河与山西母亲河汾河,都穿河津境而过,“河汾门下”一词,就出自河津。2025年河津社火“河汾门下”篇章,再现了隋末大儒王通在此广收学徒,著书立说,设馆讲学,教化士民的恢弘场面,更折射出这片热土尊师重教的深厚底蕴。

  说起唐朝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盛世大唐、万国来朝。2025年河津社火“风追大唐”篇章,以盛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国,太子治镇守定州,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大唐盛世空前繁荣,为创作蓝本,以小商小贩、看社火的群众涌入古镇的热闹景象为切入点。再现千百年前的僧楼,游人如织,灯火辉煌,生机勃勃。与现场观看社火簇拥的人群和彩旗飘扬的社火队伍,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无缝契合,正所谓风追大唐,复兴荣光,我们还在这里。

有一种社火叫“河津社火”(图3)

  在河津民间,锣鼓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活动,或天旱求雨。后来被广泛用于红火热闹的社火活动。河津锣鼓以它的粗犷、雄沉、威风等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2025年河津社火锣鼓表演《雷鸣万春》以500人的队伍与市民见面,从气势和规模上展现了河津人民新时代的风采和魅力,用响声震天的锣鼓奏响河津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符。

有一种社火叫“河津社火”(图4)

  作为晋南地区的工业强市,从个人到集体,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人处处演绎着新时代的工业雄风。干板腔又是河津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起源于明朝,原名“快板”、“撂干句”,兴盛于河津北坡一带,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干板腔使用本地的方言土语,没有乐器伴奏,句句合辙押韵,用幽默活泼的情节内容惹人发笑,让观众心情愉悦,轻松畅快。宁舍一顿饭,也要表干板。《时代雄风》表演方队将河津干板腔和队形变化、集体合唱紧密融合,500人的方队摆出“河津”“元宵”“春”“福”“工业”的字样,展示出新时代工业重镇的工人力量,整齐的步伐走出了新时代工人的精气神,头顶的安全帽撑起了蔚蓝的天空,那挥舞的工具凝聚着所向披靡的力量。

有一种社火叫“河津社火”(图5)

  转花灯是河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亮丽名片。1400多年前,在这片无限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僧楼人民将火与纸完美结合,创造了传递喜悦幸福之意的花灯,正如河津社火一般,给人以视觉和文化的双重体验。

  据悉,河津市的社火每年两个乡镇轮流进行表演,其实就是每年两个乡镇的历史故事挖掘、非遗文化展演、红色血脉追溯和工业成果展示,这更是区域性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这样的社火就应该“火”,这样的社火不火都难,这样的社火就是“河津社火”。(陈晓鹏)

(责任编辑:龙儒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