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理论逻辑与历史使命

——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3-01-18 17:38   

唐衡璇1 冯凤举1 陈建国1 郭松1 唐琳2

1.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2.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摘要:回顾中国乡建之路百年历史变迁,探析民族地区艺术乡建的乡村振兴艺术叙事,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两山”理念的哲学原理、生态美学的实践路径。艺术乡建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多重社会文化空间,艺术在乡村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实现其内在的社会功能需求。民族地区艺术乡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文艺新活力,进而助力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关键词:艺术乡建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历史变迁 理论逻辑 历史使命

近年来,围绕农村发展,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1]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 202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文旅融合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3]。艺术赋能乡村规划、环境保护、景观设计、空间设计、非物质文化符号构建、文创设计、农副产品包装营销等实践,艺术乡建把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力量注入乡村建设之中,现在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产业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符合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欠发达,如何借助艺术乡建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为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新路,是当下亟需思考的重要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乡建”作为学术名词使用,最早可见于2014年期刊《新美术》上发表的渠岩《艺术乡建 许村家园重塑记》[4]和王长百《寻找家园 神性缺失时代的乡村》[5]等文献中。

国外也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关于艺术乡建实践与研究的主要代表有:一是日本发起的农民传统手工艺振兴、地方主导的乡土景观与农特产品设计创意振兴、多主体共谋的地域艺术项目综合振兴,都是以“美的共感”形式,承载“乡”与“农”的生命志向、生活方式的时代追求[6]。二是波兰采用艺术介入,利用艺术重现乡村魅力,融合艺术与乡村空间,促进艺术与乡村文化融合,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和当地经济社会的融合,特别是带有强烈的表现力的艺术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7]。三是芬兰以菲斯卡艺术村为代表,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手工艺人重振衰败的社区,创造历史、艺术、设计、创意、自然的和谐乡村社会[8]。国外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界与业界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纵观我国近5年艺术乡建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美学视角探讨艺术赋能的乡村建设审美重构。指出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乡建实践的前提,艺术乡建具有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生态性” “治理性””和“美好生活”的融合[9]。二是作为热点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与价值[10-11]、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12-13]三个方面。三是论证艺术乡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三个主要范式:环境营造、文化复兴、产业发展,三个内核:环境、文化、产业[14],阐释以文化价值再构、空间场景重塑、村落关系再生为支点,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15]。四是探析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家的艺术乡建实践研究。方李莉等对欧宁和左靖的“碧山计划”、渠岩的“许村计划”、靳勒的“石节子乡建”等陷入困境的实践进行考察,认为采取整体性的视角、构筑多重主体的张力与互动并共同参与才能激活乡村[16-17]。五是阐释中国艺术乡建的本土化问题与方法论。张颖提出“整体赋能”的本土问题意识,借助“农本—乡土—艺道”的方法论框架,促进乡村建设[18]。六是从艺术参与设计出发,提出“现代技术与乡土艺术”的融合,以“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营造艺术世界和原乡生活无缝衔接的艺术村落现场”[19]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但现有新时代艺术乡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深化拓展、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本研究尝试在探讨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探寻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二、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

我国历史上的艺术乡建,大多是民间有识之士的自发行为。2022年2—3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和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党和国家将艺术乡建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落实相关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回顾历史,艺术乡建大致经历了萌芽、早期探索、初步发展等几个阶段。

(一)中国“艺术乡建”的萌芽

中国历代有识之士苦苦探寻中国乡村建设道路。清代晚期,以河北定县翟城村乡绅米鉴三、米迪父子开办学校教育、普及文化、制定村规民约等为代表,拉开了中国乡建的序幕。

20世纪20年代,社会精英“改良式”的乡建社会运动在中国大地开启。知识分子的乡建社会运动,以教育推动新文化来改造乡村,试图改良中国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熊佛西等。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新文化。晏阳初的乡建理念是“以文艺教育救愚”,邀请熊佛西负责乡建实验区定县的艺术事务。费孝通开展了一系列乡村建设实践,其以乡土工业为核心的乡建思想主要体现在《江村经济》中。熊佛西以戏剧推动文化教育,组建剧团,开设农民戏剧学习班。各乡建地区的艺术活动较为丰富,如戏曲表演、绘画、音乐。这些由知识分子主导的轰轰烈烈“改良式”的乡建运动,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扶持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艺术乡建”的早期探索

中国共产党较早就认识到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高度重视艺术革新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文艺下乡”成为“艺术乡建”的一种早期模式。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至此,奠定了中国文艺总基调,即文艺深入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为乡村服务、为农民服务,在乡村组建文工团、广播站、电影放映队等,文艺政策向乡村倾斜,众多的艺术家奔赴乡村指导文艺实践成为社会常态。

(三)中国 “艺术乡建”的初步发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乡建”,是在艺术家渠岩的“许村计划”“、欧宁和左靖的“碧山计划”等实践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06年,渠岩第二次到和顺调研时发现许村仍保留着明清到现代的建筑民居、民俗生态、乡土文化,如古老的庙宇、戏台、牌坊以及传统的文化活动[20]。渠岩等艺术家于2007年进行古旧民宅修复改善,推动乡村文化保护;2008年开展“艺术推动村落复兴”和“艺术修复乡村”的社会实践,组织力量修缮复古旧民宅,推动乡村文化保护、景观再造与空间生产、主体性重塑等。

2011年7月,在第一届“许村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方发出“许村宣言”倡议,探寻和溯源中华文明。2011年8月,左靖启动“黟县百工”项目,开启“碧山计划”,致力创建“碧山共同体”。2011—2019年,许村每两年举办一次“许村国际艺术节”,虽然主题不同,但是始终根植许村的地方文化和历史特色,连续五届艺术节的主题分别是“一次东西方的对话” “魂兮归来” “乡绘许村” “神圣的家” “庙与会”。虽然“碧山计划”受种种因素影响而被迫中止,但仍旧引发网络热议,引发学界对“艺术乡建”的学术大讨论。无论是山西许村国际艺术公社,还是安徽“碧山计划”,都邀请了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美术师、建筑师、乡村文化专家、音乐家、画家、作家、导演等人员,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演出等活动。

“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在全国各地涌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2009年靳勒发起的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石节子村的“石节子美术馆”;2011年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组织的“郝塘村营建行动”;2011年朱胜萱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开展的“莫干山计划”;2012年焦兴涛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羊蹬镇发起的“羊蹬合作社”;2015年渠岩选中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杏坛青田村作为乡村建设实践基地发起的“青田计划”;2016年左靖发起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计划”等。

“艺术乡建”实践,最初是个别艺术家“以艺术激活乡村”的自发行为,目的是激活当地的传统乡土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产业。随着艺术家的进驻,他们在乡村设立文化艺术创意创作中心和写生基地,并组织开展各种与当地文化艺术融合的活动,其实质是以“艺术乡建”方式振兴乡村文化。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中国艺术乡建列入国家战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三、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民族地区大多地处乡村,其村落拥有中国农耕文明的底色和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艺术乡建以艺术要素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带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文化艺术振兴提供了社会文化空间;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实现了艺术的自身发展,实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社会功能需求。

(一)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艺术乡建的蓬勃开展响应了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是艺术乡建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更是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而“以人为本”则昭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为人而进行的艺术乡建。“以人为本”重视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对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强调关注民生与提升人民的满意度。

艺术乡建需要整合乡村资源,具体涉及乡村的乡土文化资源、乡村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资源,地貌风格等,构建“以人为本”助力乡村振兴的艺术体系,形成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2]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强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艺术乡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文化复兴。艺术乡建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乡村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1]

(二)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思想: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目标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强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3]

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美丽乡村和生态乡村建设,而艺术乡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实践。因此,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价值向现实财富转化以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4]艺术乡建直接产生的乡村艺术,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形态,不仅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一是艺术乡建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带动乡村产业兴旺,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推动共同富裕;二是艺术乡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与居民和谐共存,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三是艺术乡建促进乡村传统文明传承与发展,如乡村农耕文化、传统节庆活动、家族家风观念、乡贤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发,提升乡风文明。乡村生态宜居、传统文明传承、乡风文明提升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体目标。

(四)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哲学原理:“两山”理念

“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提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自然界” [2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揭示了生产力的最根本因素是自然力,揭示了自然力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阐释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民族地区大多地处乡村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28]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拥有“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如何将“金不换”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优势,艺术乡建适逢其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五)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学实践:生态美学

艺术乡建,是艺术介入乡村社会的文化实践,是激活乡村美学的重要手段,是艺术介入地方性知识的综合性审美创造,是新时代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学实践。当代乡村建设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倡导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强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9]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用生态美学的眼光审视乡村,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重新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抓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以艺术来改造乡村传统文化形态和乡村生态环境,根据生态美学的原理和生态美学的规律进行审美化建构乡村生态;以艺术的形式来耦合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组织民族地区群众开展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充满仪式感、参与性、场景化的乡村文艺创造活动,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以生态审美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崇拜等方式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现民族地区产业兴旺、人民富裕、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结语

探索民族地区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的艺术叙事,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艺术叙事,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艺术叙事。艺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一是激活乡村自然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并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艺思路,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新发展。因此,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是以艺术乡建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唐衡璇(1998.07—),福建泉州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邮编:530001

冯凤举(1976.03—),广西象州人,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格胜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美术设计,邮编:530001

陈建国(1959.06—),四川荣县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邮编:530001

郭松(1979.06—),重庆大足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邮编:530001

通讯作者:唐琳(1972-),湖南邵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数字文化产业,邮编:530001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9-10]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EB/OL].(2022-03-21)[2022-9-10].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204/t20220406_932314.html.

[4]渠岩.艺术乡建 许村家园重塑记[J].新美术,2014(11):76-87.

[5]王长百.寻找家园 神性缺失时代的乡村[J].新美术,2014(11):67-75.

[6]张颖.异质与共生:日本当代艺术乡建诸模式[J].民族艺术,2020(3):20-28+37.

[7]艾娃•玛利亚•斯米杰斯卡,孙雨嫣,杜鎔勋.变革与复兴:1989年后波兰批判性艺术与乡村社区文化振兴[J].民族艺术,2020(3):29-37.

[8]于尔约•索达曼,陈丽.芬兰菲斯卡艺术村 历史、艺术、设计、创意、自然的和谐[J].时代建筑,2010(6):38-41.

[9]向丽,赵威.艺术介入:艺术乡建中的“阈限”——兼论审美人类学的当代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0-128.

[10]汪瑞霞.归园田居:城乡人居环境中农业景观引入的价值与路径[J].生态经济,2019(01):225-229.

[11]王苏宇,陈晓刚,林辉.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及其特征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5):13-17+36.

[12]屠李,赵鹏军,胡映洁,等.试论传统村落的层积认知与整体保护: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引入[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1):92-97.

[13]云翃,林浩文.文化景观动态变化视角下的遗产村落保护再生途径[J].国际城市规划,2021(4):91-98+107.

[14]曾莉,齐君.环境、文化、产业:论艺术乡建历程上的三个主要范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2):140-146.

[15]陆梓欣,齐骥.艺术乡建与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理论月刊,2022(6):83-91.

[16]方李莉,向丽.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8-125.

[17]刘姝曼.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乡建的“多重主体性”:以“青田范式”为例[J].民族艺术,2020(6):135-143.

[18]张颖.中国艺术乡建二十年:本土化问题与方法论困境[J].民族艺术,2021(5):15-25.

[19]郑丽虹.从“设计扶贫”到“乡土设计”:艺术乡建中的主客关联与融合创新[J].民族艺术,2021(5):26-35.

[20]渠岩.“归去来兮”:艺术推动村落复兴与“许村计划”[J].建筑学报,2013(12):22-26.

[2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15-11-04(1).

[22]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2) .

[23].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1(1).

[24]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2021-08-18(1).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1).

[26]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4.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1.

[29]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 人民日报,2021-04-23(2).

  1. 项目资助: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创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团队”重点项目“数字赋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路径研究”、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5G时代广西民族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20FSH015)子课题“艺术乡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阶段性成果。
  2. 通讯作者:唐琳(1972-),湖南邵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数字文化产业。 ↑
  3. 见《荀子•天论》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lj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