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发布时间:2024-07-28 10:25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

  7月24日,“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该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印度尼姆斯大学合办,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印两国10余所高校的学者和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围绕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旨在以学术交流促进古都互学互鉴,共同守护世界多样文明。本次对话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熊澄宇主持。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2)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杨懿)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在致辞中表示,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于印度首都举办之际,中印学者开展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传媒的社会责任。杨懿指出,我校1965年创办印地语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中。这次我校和印度尼姆斯大学一道,发起北京和斋普尔之间的对话,希望与会专家能够以学术交流深化中印文化交流,以思想碰撞助推中印民心相通,美美与共。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3)

(尼姆斯大学主席兼校长 巴尔维尔·辛格·托马尔)

  印度尼姆斯大学主席兼校长巴尔维尔·辛格·托马尔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常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邀请尼姆斯大学合办“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辛格表示,作为学者应该通过学术交流不断拓展新的交流渠道和交流领域,增加高校之间、机构之间的互动,在专业对话、学术对话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文明,共同面对挑战,更好地促进两国的创新和发展。希望两校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希望本次对话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中印专家围绕“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两个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4)

  “历史传承”学术对话由熊澄宇主持,10位专家依次作主旨发言。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指出,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多样性与历史深度的体现,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对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尊重有着巨大的意义。陈平介绍了暨南大学在促进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表达方面的实践经验。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6)

(吕舟于印度新德里视频参会并作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通过比较中印佛教建筑,指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不同的文化要素会不断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成熟,这也是文化遗产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多样性所具有的魅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人类文明相互交流的见证。这种相互作用和关联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7)

(魏青于印度新德里视频参会并作主旨发言)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专家魏青在发言中以中印在装饰风格方面的典型案例,阐释了装饰艺术这一极具文化包容性的艺术形态,是如何从不同地区吸收、引用不同元素,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使城市呈现出更丰富、更多元、更融合的面貌,拓展出城市之间、文明之间新的对话维度。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8)

  山东大学教授、世界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专家姜波,在发言中介绍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经典的古典城市代表,讨论了在城市化的浪潮下,保护遗产所带来的问题与冲突,最后分享了其对如何解读古典城市的遗产建筑,如何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9)

  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梳理斋浦尔古城和北京老城的规划特点与呈现,重申了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地制宜地实现古城保护目标。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0)

  巴纳斯塔利大学大学历史与文化系助理教授拉杰什·杰哈博士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列举了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政府、法律、社会、财政层面提出其对策建议。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1)

  尼姆斯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贾潘迪普·布拉尔以莫高窟为例论述了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希望中印秉持开放的态度进行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携手用数字创新更好地将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围绕“历史传承”主题,印度社会人类学家维诺德·乔希以莫马萨尔乌特萨夫音乐节为例,介绍了印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成效;尼姆斯大学人文与博雅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迪拉瓦尔·纳比·巴特博士介绍了泰姬陵的保护和管理方法;尼姆斯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苏尼迪·潘迪介绍了印度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和创新实践。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2)

  “文化传播”学术对话由尼姆斯大学助理教授安拉格·库马尔·辛格博士主持,10位专家依次作主旨发言。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3)

  熊澄宇在发言中首先从文字、宗教、文学三个层面回溯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关系。其次列举了中印在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中印同为文明古国,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上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双方应共同书写东方文明的新篇章。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4)

  北京京企中轴线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梅松,在发言中介绍了北京老城的文化价值,指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北京古都文化的核心,对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播和活化利用,是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统筹保护与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他还从利用社会力量、发挥遗产价值、开展学术活动、发动公众参与和借助数字技术五个方面总结了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利用经验。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5)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邱永辉指出,中印有很多共性,在国内层面,二者都注重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国际层面,二者都反对西方的文化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提出了全球文明宣言,希望中印携手加入到世界新文化的构建当中,做出我们的独特的贡献。

  围绕“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印地语专家车子龙,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刁基诺,尼姆斯大学人文与博雅学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洛帕·穆德拉·达斯博士,拉贾斯坦邦大学声乐系副教授普雷姆·戴夫博士,尼姆斯大学人文与文科学院助理教授阿米特·库马尔,尼姆斯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阿尤什·杜贝,尼姆斯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亚米娜·艾哈迈德也进行了主旨发言。

中印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在中国北京和印度斋普尔两地举行(图16)

(会议圆满落幕,中印专家挥手告别)

  据悉,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立足在新闻传播、国际传播、信息传播、文化传播、区域国别传播领域的优势,从去年就开始高站位谋划举办“古都文明对话”系列活动。在今年5月,成功举办了“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时隔两月,再次成功举办“古都文明对话(北京-斋普尔)”活动。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以古都为轴、以文明为纲、以对话为法,以学术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为文化传播贡献中传力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王雪轩